日前,國家海洋局發(fā)布《2015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報告指出,2015年我國海水利用產業(yè)進一步得到推進,全年實現(xiàn)增加值14億元,同比增長7.8%。沿海各地正在建設海水利用創(chuàng)新及產業(yè)化基地,中小型海水淡化關鍵裝備、濃海水綜合利用產業(yè)化技術等取得突破。
在海水淡化方面,目前,我國相關技術達到或接近先進水平。其中,自主設計建造的神華國華舟山電廠1.2萬噸/日低溫多效和寶鋼廣東湛江鋼鐵基地1.5萬噸/日低溫多效海水淡化工程建成投產。福建古雷港經濟開發(fā)區(qū)10萬噸/日海水淡化工程完成項目初步設計。
報告顯示,全國海水淡化工程產水的終端用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工業(yè)用水,一類是生活用水。截至2015年年底,海水淡化水用于工業(yè)用水的工程規(guī)模為67.726萬噸/日,占總工程規(guī)模的67.14%。用于居民生活用水的工程規(guī)模為33.1325萬噸/日,占總工程規(guī)模的32.84%。
121個工程仍難解渴
根據(jù)《2015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截至2015年底,中國大陸地區(qū)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個,日產水規(guī)模突破100萬噸,大海水淡化工程規(guī)模為20萬噸/日。據(jù)了解,這是國家海洋局就全國海水利用情況召開新聞發(fā)布會。
國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長雷波介紹,截至2015年底,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在沿海9個省市有分布,主要是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沿海城市和海島。其中,北方以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用海水淡化工程為主,主要集中在天津、河北、山東等地的電力、鋼鐵等高耗水行業(yè);而南方以民用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居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海南等地,以百噸級和千噸級工程為主。
海水淡化后可以喝嗎?味道怎么樣?國家海洋局科技司副司長辛紅梅說,海水經淡化處理后,味道和普通飲用水一樣,并且由于其中的鈣、鎂離子含量少,水的硬度較低,更純凈。近海污染是否會影響到淡化海水的水質?辛紅梅表示,在取水時,會選擇水質好的區(qū)域取水,在淡化的同時,也會對海水進行凈化,使其達到飲用標準。
辛紅梅說,海水淡化產水成本主要由投資成本、運行維護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構成。其中,能源成本占據(jù)海水淡化成本的一半。“如果能源成本(電價)能夠降下來,海水淡化的成本將大大降低”。辛紅梅說,目前浙江省在海水淡化時,用農業(yè)電價(2毛錢/度)替代工業(yè)電價(7毛錢/度),海水淡化的成本已降至4元/噸。
難以承受的水價
事實上,日益緊張的城市水危機,曾令我國海水淡化的春天呼之欲出。不過,海水淡化的現(xiàn)實有些“骨感”,這主要源于相對現(xiàn)有水源高企的成本。“經嚴格處理后的海水,按照現(xiàn)有106項自來水標準做了104項檢測,可達到蒸餾水的標準。”天津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研究所海水淡化研究室副主任趙河立介紹說。
“但產多了,沒人要??!”有關人士笑著沖相關媒體搖頭。事實上,這對北疆電廠而言也未必是件壞事。因為北疆電廠的淡化水出廠水價暫定為4元/噸,其淡化水制水成本目前為6.8元/噸水。這意味著一定時間內,賣得越多虧得越狠。難以承受的成本之重,無疑為海水淡化的坎坷命運埋下伏筆。“說白了,海水淡化技術就是能源換水源的技術,將海水變?yōu)榈?,自然受到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除中東地區(qū)國家外,其他國家和地區(qū)都面臨相同的成本問題。”國家海洋局解釋。
通常,海水淡化成本由投資成本、運行維護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構成。能源成本約占總成本的40%,運行維護成本涵蓋維修成本、藥劑成本、折舊、膜更換成本等。令人略感欣慰的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工程規(guī)模的增長,我國海水淡化成本已明顯下降。但他同時強調,“總體上,目前我國海水淡化噸水成本已接近水平,具有相當?shù)倪m用性和經濟性。”他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舉例,根據(jù)學者們的分析,“中線京石段實際調水成本約為3元/噸水,從湖北丹江口調水到北京的成本或超10元/噸水。”
多位海水淡化專家則對海水淡化普及化表示質疑。“從技術層面看,我國海水淡化技術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近期內要使海水淡化成本再大幅下降不太現(xiàn)實。”趙河立說。
破局的“鑰匙”
基于此,海水淡化這只“豬”的飛翔夢并沒有實現(xiàn)。在這種困境之下,主要有兩種思路可讓這一門生意擺脫成本束縛。一個是增加收益:要么提高水價,要么政府給予補貼。但提高水價,會讓本來就已經營艱難的工業(yè)企業(yè)負擔增加,很難實現(xiàn),民用水價上漲更是阻力重重;而政府補貼的舉措,不是不行,但綜觀各行各業(yè),依賴政府補貼卻能發(fā)展好的重資產(意味著高風險)行業(yè)簡直鳳毛麟角。
因此,希望就落在了另一條路上:進一步降低成本。和成本的戰(zhàn)爭似乎是海水淡化行業(yè)的宿命。但事實上,海水淡化的成本并非沒有壓縮的空間,其中關鍵在于,提高核心設備的技術水平和國產化率,以及提升項目運營的能力。在這兩點上,我們總算可以對海水淡化行業(yè)的未來感到樂觀:收購,尤其是海外收購成為了國內相關企業(yè)實現(xiàn)破局的關鍵鑰匙。
技術及資源的重構與整合往往是一個行業(yè)進步的動力,前面提到的這類對專業(yè)型公司標的收購和投資,毫無疑問將促進先進技術間的整合,從而推動行業(yè)水平的提升。對于設備公司,海外先進技術的吸收和本土化將促進國產產品的更新迭代和國產化率提升;對于工程企業(yè),海外標的的項目經驗無疑有助于提升其系統(tǒng)集成能力和工程實力;對于海水淡化項目運營商,憑借更多國產化的設備和從先進項目學來的管理運營經驗以及專業(yè)管理方法,海水淡化項目的噸水成本壓縮潛力將進一步被挖掘出來。
在種種促進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如果國內海水淡化項目成本下降至4元以下,并配合一些當?shù)卣亩愂諆?yōu)惠或者電費減免,一大批海濱城市的收益臨界點將被突破,不少城市的海水淡化項目都將具有盈利空間,屆時海水淡化將正式告別發(fā)展的慢車道。
?。▍⒖假Y料:新京報、經濟參考報、南方周末、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