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huán)保在線 行業(yè)動態(tài)】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部長李干杰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三大影響因素污染排放、氣象條件和區(qū)域傳輸,基本上搞清楚了。
氣象條件對大氣重污染影響到底有多大?如何應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徐祥德,中國氣科院大氣成分研究所所長王亞強,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柳艷菊等專家,近接受了藍藍天工作室專訪。
風速很小、大氣靜穩(wěn)、近地面逆溫、濕度較高等情況下,容易產生重污染
2017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由原環(huán)境保護部(現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牽頭,科技、中科院、農業(yè)、工信、氣象、衛(wèi)生、高校等多部門和單位協作,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秋冬季大氣重污染成因、重點行業(yè)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難題開展集中攻關。原環(huán)境保護部隨后按照“1+X”模式成立了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組建了由200多家單位、近2000人組成的科技攻關隊伍。
徐祥德、王亞強、柳艷菊等專家組成氣象攻關團隊,對導致大氣重污染的氣象條件等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高強度排放是導致大氣污染的內因、主因,氣象、氣候條件是關鍵的影響外因。”在代表這一氣象攻關團隊接受藍藍天工作室專訪時,徐祥德說。
徐祥德介紹,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位于太行山東側“背風坡”和燕山南側的半封閉地形中,受青藏高原大地形“背風坡”效應所導致的下沉氣流和“弱風效應”影響,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為顯著的下沉氣流區(qū),這不利于大氣對流擴散及污染物清除。這個地區(qū)是我國冬季大氣污染重、季節(jié)差異為顯著的區(qū)域,PM2.5濃度冬季普遍偏高,污染重,秋、春季次之,夏季輕。
青藏高原大地形“背風坡”效應所導致的下沉氣流和“弱風效應”影響示意圖。
研究表明,從目前統計分析結果來看,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符合以下條件時容易產生本地累積型重污染:風速小于2米/秒,對污染物水平擴散極其不利;大氣處于靜穩(wěn)狀態(tài),垂直擴散能力較差;近地面逆溫(一般情況下大氣溫度隨著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氣條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氣中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現象,氣象學上稱為“逆溫”,發(fā)生逆溫現象的大氣層稱為“逆溫層”),邊界層(近地面空氣可以在其中上下混合交換)高度低于500米;大氣相對濕度達60%以上,導致氣態(tài)前體物向顆粒物加速轉化。
具體來說,不利氣象條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風速很小。靜風或小風(風速小于或等于2米/秒),風向多為東南風或偏南風,空氣流動性弱,污染物水平擴散極其不利。
——大氣靜穩(wěn)。大氣處于靜穩(wěn)狀態(tài),大氣垂直擴散能力較差。重污染天氣期間,通常有逆溫層發(fā)展,導致大氣垂直方向靜穩(wěn)度增加,大氣邊界層高度明顯降低,對污染物垂直擴散不利。
大氣邊界層高度通常為500—1500米左右,重污染天氣期間,邊界層高度可下降到500米以下,甚至達100米以下,垂直方向擴散能力明顯減弱,有利于污染物在低層累積、導致重污染天氣持續(xù)。
——濕度較高。大氣相對濕度達60%以上。一方面,相對濕度增加有利于細顆粒物的吸濕增長;另一方面,相對濕度增加還會促使氣態(tài)前體物向顆粒物加速轉化,導致顆粒物濃度快速增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氣態(tài)污染物在大氣中發(fā)生氧化等化學反應,形成硫酸鹽、硝酸鹽等PM2.5的主要成分。
大氣重污染和不利氣象條件之間能夠形成顯著“惡性循環(huán)”
“上述指標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氣象條件對于大氣污染的影響是復雜的非線性關系,某一個單一指標和污染的相關關系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不同區(qū)域、不同季節(jié)其關系可能有較大的變化,研究各主要污染相關氣象參數綜合影響更為合理。”徐祥德向藍藍天工作室指出。
攻關團隊氣象專家通過對風速、風向、相對濕度等氣象條件綜合診斷,獲得了兩個重要的指標定量描述不利氣象條件:區(qū)域氣團穩(wěn)定性和水汽凝結率,進而得出了“污染—氣象條件指數(PLAM)”。
研究表明,在空氣質量較好的時候,污染—氣象條件指數的值通常在40以下,在我國大氣污染重點地區(qū),污染—氣象條件指數值若大于80,通常大氣水平能見度低于10公里的幾率就很高,其與PM10和PM2.5濃度總體呈線性關系。污染—氣象條件指數為80可視為一個重要的閾值。
2018年1月,藍藍天工作室在山西太原采訪時拍攝的一家企業(yè)排放情況的照片。
研究還表明,在空氣污染過程中,污染累積到一定程度后還會導致氣象條件進一步轉差,重污染和不利氣象條件之間形成顯著的“雙向反饋”效應。
什么是“雙向反饋”?氣象專家告訴藍藍天工作室,這可以理解為一種“惡性循環(huán)”。
對北京2013年以來所有持續(xù)超過3天的重污染事件的分析表明,北京的大氣污染形成后通常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前期南風輸送污染階段,二是污染累積階段,當PM2.5濃度累積到一定程度(通常大于100微克/立方米),大氣污染會通過輻射效應促進逆溫形成和邊界層低層相對濕度增加,使邊界層內氣象條件進一步轉差,轉差的氣象條件導致數小時到十幾小時PM2.5濃度至少增加一倍以上的“爆發(fā)性增長”。
氣候變暖趨勢導致京津冀地區(qū)冬季靜穩(wěn)天數明顯增多
研究結果顯示,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有利于霧霾天氣形成的氣象條件在增多,而這背后隱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
今年初,多家機構確認,2015年至2018年是100多年前有氣溫記錄以來熱的4年,其中2018年是史上第四熱年。世界氣象組織2月6日發(fā)布報告指出,無論在陸地還是海洋,過去四年的變暖程度都非同尋常。“這是持續(xù)長期氣候變化的一個明顯跡象,而持續(xù)長期氣候變化與創(chuàng)紀錄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相關。”
專家普遍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變暖的主因,而這又導致熱浪、颶風等天氣事件日益頻繁。
“聯合攻關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引起的變暖趨勢導致我國北方地區(qū),特別是京津冀地區(qū)靜穩(wěn)天數在冬季明顯增多,氣候變暖對北方霧霾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徐祥德表示。
1961—2018年冬季,京津冀地區(qū)冬季日平均氣溫總體趨勢是線性升高的,增長率為每10年增加0.39℃,明顯高于及全國同期的增溫率(分別為每10年增加0.13℃及0.22℃),是我國變暖明顯的區(qū)域之一。研究結果表明,北京地區(qū)1960年以來年平均氣溫增溫速率,約為每10年增加0.36℃。
徐祥德指出,20世紀60年代以來,特別是1990年以后,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平均風速總體呈下降趨勢,小風日數一直處于明顯偏多的階段。來自貝加爾湖、經西北方向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的冷空氣氣團強度及其風速,存在年代際及年際的減弱趨勢,表明該區(qū)域風速下降與氣候變暖密切相關,而非僅城鎮(zhèn)化因素起主導作用。另外,1960年以來,年代際變化趨勢表明京津冀地區(qū)冬季大氣低層邊界層層結趨于穩(wěn)定,靜穩(wěn)天數明顯增多,不利于該地區(qū)污染物垂直擴散。這些均可被認為主要與年代際氣候變暖有關。因此,氣候變暖影響不僅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而且給京津冀區(qū)域大氣環(huán)境治理帶來了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
“氣候變暖和人類溫室氣體排放有關,緩解氣候變暖的步伐還是要靠減排。我國近年來通過調整能源結構等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通常在減排溫室氣體的過程中,會同時減排大氣污染物,對緩解長遠的氣候變暖和當前區(qū)域大氣環(huán)境污染都有益處。”徐祥德說。
提高空氣質量預報能力,是應對空氣重污染過程、減輕污染的重要舉措。
徐祥德認為:“在一個時段內排放量相對固定的情況下,氣象條件是重污染事件是否發(fā)生的關鍵因素,幾天之內就有可能從藍天白云轉變?yōu)槲廴疚?lsquo;爆表’。下一步要加強大氣污染成因和氣象影響關聯性的深入研究,為重污染天氣的精準預報預測提供應用理論與技術支撐。”
徐祥德還建議,要進一步實施跨部門、跨學科聯合攻關,加強對不同地形與氣象條件背景下排放源布局影響與區(qū)域輸送“貢獻”等問題的研究,為精準施策防治大氣污染、打贏藍天保衛(wèi)戰(zhàn)提供科學依據。